新中国经典水利工程——苏北灌溉总渠和淮河入海水道

更新时间:2020-01-22 22:30:09 来源: 作者: 浏览3762次 文字大小:

2019年9月27日,新华社发布了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1949年10月-2019年9月)》全文。大事记记载:1950年10月14日,政务院作出《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1951年5月3日,毛泽东主席为治淮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经过不懈奋斗,治淮工程重要节点苏北灌溉总渠和淮河入海水道相继建成。自黄河夺淮以来,历代人民跨越8个世纪的梦想——淮河继续东流入海,终于在新中国以人工开挖河道的方式实现了!

连盐铁路跨苏北灌溉总渠远景

首建灌溉总渠

淮河是我国七大江河之一,流域面积27万平方公里。1194年黄河侵泗夺淮,淮河原有水系被破坏,从此失去了原先的入海通道,流域内“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

1950年淮河又发生严重水灾。面对灾情报告,新中国的开国领袖们在百废待兴中作出治理淮河的决策。9月,国家组织入海水道查勘团赴苏北,经一个多月的实地查勘和征求地方意见,编写了《淮河入海水道查勘报告》,提出了淮河入海水道方案——修建苏北灌溉总渠。1951年11月2日,横贯淮安、盐城两市,全长168公里的苏北灌溉总渠开工。1953年5月,工程建成。

“修建苏北灌溉总渠,苏北人民特别是盐城人民作出了历史性贡献。”盐城市水旱灾害防御指挥调度中心主任曾正拿出《盐城市水利志》,查找到相关资料:来自淮阴、盐城、南通、扬州四地区民工,计118.9万人次,在总渠工地上洒下了汗水。

盐城人民参与总渠修建的情况,《盐城市志》这样记载:盐城专区负责自窑头河到扁担港口长91.75公里的工段。1951年冬天至次年春两期施工,动员滨海、阜宁、建湖、盐城、东台、大丰、射阳、淮安(注:淮安时属盐城地区)8县民工58.8万人次,实挖土方2595万立方米。1953年2月底,射阳县动员民工万余人,对总渠下游工程扫尾,开挖近3公里长的引河,并切除挡潮坝埂,完成土方30余万立方米。当年5月建成的六垛南闸放水,发挥其工程效益。

“总渠建成后,第一次试放水时,渠堤上人山人海。当时组织了护堤组,还有沿河的抢险队。庆贺仪式上,敲锣打鼓,彩旗飞扬。沿途群众纷纷走上大堤,观看放水盛况,自发燃放鞭炮,真是欢欣鼓舞、激动人心啊!”从阜宁县水利局局长岗位退休,今年已96岁高龄的李奇老人,一辈子干水利,自始至终参加总渠的建设。回忆起当年的盛况,李老神采飞扬。

续建入海水道

苏北灌溉总渠经过多年排涝、行洪检验,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为淮河上游地区排洪和苏北灌溉总渠沿线农田的灌溉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受当时经济及技术条件限制,苏北灌溉总渠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淮河洪水入海的问题。

1991年的江淮大水,苏北里下河地区损失惨重。是年11月,国务院决定“‘九五’期间建设入海水道”。

1998年10月28日,淮河入海水道工程举行开工典礼,其走向和苏北灌溉总渠一致,在总渠北侧开挖。

1999年国家发改委正式立项批准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开工建设,静态投资41亿元,动态投资47亿元。工程建设期间,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副总理温家宝等先后来视察。

淮河入海水道163.5公里河道,土方工程1.36亿立方米,全部实现了机械化施工,最多的时候4000台套设备同时施工,用工1.3万人。与苏北灌溉总渠施工中的“人海战术”相比,机械化施工效率高,淮河入海水道主体工程比原计划提前两年半完成。2003年6月28日,淮河入海水道工程通水仪式在滨海枢纽举行。2006年10月21日,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全面建成,通过水利部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主持的竣工验收。

淮河入海水道主体工程完工6天就紧急启用。2003年6至7月间,淮河全流域遭遇大洪水,洪泽湖水位猛涨,形势十分危急。7月4日国家防总下达紧急命令,当夜启用入海水道,当日23时48分,入海水道二河新闸开闸行洪,连续泄洪33天,总量43.8亿立方米洪水东流入海,避免了洪泽湖周边滞洪区30万人大转移。

2007年7月10日至8月2日,淮河入海水道再次行洪22天,共下泄洪水36亿立方米,相当于一个洪泽湖的蓄水量。

苏北灌溉总渠工程和入海水道工程使淮河沿线2000万人口、3000万亩耕地安全得到保障,苏北灌溉总渠引水灌溉农田342.5万亩,发挥了巨大的综合效益。

历史不会忘记

兴建苏北灌溉总渠和淮河入海水道,是国家重大战略决策,从根本上治理淮河洪水隐患,结束了淮河800多年来无入海通道的历史,预示着淮河流域“蓄泄兼筹”防洪体系的初步形成。

对这项伟大工程作出贡献的人们,淮河流域的人民不会忘记,历史也不会忘记!

李奇老人回忆,修建苏北灌溉总渠,群众都很欢迎,但对河线上的拆迁户需做很多工作。“淮安境内的拆迁户少,盐城的拆迁户占大多数,开始老百姓也是有抵触情绪的,毕竟破家难离。县里做了很多动员工作,请老人讲述民国20年的大难水,群众慢慢转变觉悟,但也不想远离家乡,就将他们安排到了有亲戚、朋友或熟人的地方住下来,这才安置好。”

修建总渠,具体拆迁了多少户,记者多方求证,因年代较远、资料不全,一时没能找到准确数据。修建入海水道,沿线共有6.3万居民为水让路,异地安置,拆迁房屋6.8万间,征用耕地6.8万亩。各地对拆迁居民采取了异地集中安置,78个移民中心村道路、水、电、学校、卫生医疗等各类配套设施同步到位,移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显著改善。

修建苏北灌溉总渠,涌现了许多典型人物。“我当时写过费少安的报道,发表在《新华日报》上”,李奇老人说的费少安,当时是阜宁县水利工程科长,总渠工程建设,防汛抢险,总是冲在一线。总渠建成后,升任副县长的他带领群众“旱改水”做出突出成绩,1957年曾到北京怀仁堂向国家领导人报告“旱改水”情况。

费少安夫人潘玉华,今年已经88岁。说起积劳成疾去世的丈夫,她平静的话语里透出自豪:“建淮安船闸时,他身体已很不好了。别人去检查身体,他不去。问为什么不去,他说这个闸就要浇底板了,你知道这个闸造起来需要国家多少钱吗?三千六百万啊!这么多的钱投进去,要是闸的质量不过关,被大水冲翻了,我还有命吗?我拿着共产党的钱、吃着共产党的饭,咋能不多做点事情呢。”

为纪念治淮70周年,正在创作长篇报告文学《筑梦长淮下》的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水利作协会员陶珊女士,于今年8月下旬专程到盐城,寻找老水利人,挖掘当年故事,丰富创作素材。

苏北灌溉总渠和淮河入海水道工程,被评为新中国经典水利工程。陶珊从一个作家的视角,总结了苏北灌溉总渠建成的意义:它的建成,初步解决了淮河洪水对下游地区的威胁,结束了里下河地区作为洪水走廊的历史,第一次掀起了江苏治淮的高潮;它的建成,为淮河下游工农业生产提供了稳定的水源,引发了苏北“旱改水”的农业革命,使淮河下游地区由一穷二白变成了国家的粮棉仓和鱼米乡。

来源: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文章评论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