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你,我心里就踏实

更新时间:2020-03-18 15:11:56 来源: 作者:任亚东 浏览2700次 文字大小:

--致敬逆行者钟南山

武汉疫情持续蔓延。一位熟悉的老人在17年后重回公众视野。

2003年,非典肆虐。67岁的他说把最重的病人送到我这来。

2020年,武汉疫情。84岁的他一边告诉公众尽量不要去武汉,一边自己却登上去武汉的高铁,挂帅出征。

钟南山,一个仿佛永远不会怂的逆行者。

他的逆行,改写了非典的结局

2003年,中国出了两个英雄。一个顶天,一个立地。

顶天的是航天英雄杨利伟。他乘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成了中国第一个“上天”的人。

立地的,就是医学专家钟南山。他在抗击非典中战功赫赫,拯救了不知多少生命。

2003字南粤大地流传这么一句话:如果没有钟南山,抗击非典的结果可能要改写。

这句话背后,是个惊险的故事。

2002年11月,广东佛山出现第一个非典病例。

随后,这个可怕的疾病迅速在全国传播开来,成千上万人感染,却无药可医。

你能想象那种局面吗?

一种极易传染的病,得了就可能没命,但医院毫无办法,用了各种药,都完全无效。病人一波波涌进医院,医生护士一批批被传染,但他们都只能无望地躺在医院里,一天天恶化。

医学专家都在拼命想办法,但前期,很多专家误入歧途。有关“专家”宣称“病原基本可确定为衣原体”,并建议使用抗生素治疗。

媒体随后大量报道。

这是一个错误的方向。如果照此方案执行,不知非典还要多带走多少生命。但在当时一团懵的局面下,大部分人倾向于采纳这个建议。

只有钟南山坚决反对。因为他试过很多次,抗生素对非典患者根本无效。于是他顶住压力,多次疾呼:病原不是衣原体,不能使用抗生素。

公开挑战权威和同行,这是很“没情商”的行为。钟南山后来跟朋友解释:“这不是一般的学术争论,事关病人的生死,耽误时间,用错了药,就可能多死几百人。”

这位67岁的老人,通过翔实的研究,最先摸出了非典的基本真相--是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

他的坚持,使广东在非典防治中没有走更多的弯路,广东省SARS病死率全球最低(3.8%)。

而钟南山团队当时提出的行之有效的救治方法,也成为我国SARS诊治指南的基础,大大提高了非典的治愈率,明显缩短了病人的治疗时间。

如果不是钟南山的“逆行”,也许非典的结局真要改写。

信念支撑,负重前行

钟南山,1936年生于一个医学世家,父亲是享誉全球的儿科专家,母亲是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

因为他出生的医院地处南京钟山以南,所以父亲为他取名“南山”。他儿时经常去医院,眼见父亲全心全力治病救人,从不懈怠。他的家里,也经常有家长带着孩子来看病。孩子康复后,家长高兴,他父亲也很开心。

钟南山说:“那时候我就觉得,医生能给别人解决问题,会得到社会的尊重,有很强的满足感,这是我热爱这个行业的一个原因。”

所以,他对治病救人这件事,是有强烈信念感的。

他做医生,也许有谋生的考虑,但更是骨子里的追求,这是他至高的梦,他不愿亵渎。他说,中学老师曾经告诉他一句话:

人不该单纯生活在现实中,还应生活在理想中。

人如果没有理想,会将身边的事看得很大,耿耿于怀;

但如果有理想,身边即使有不愉快,与自己的抱负相比,也会变得很小。

这句话,钟南山记了一辈子,也践行了一辈子。

所以,他会在非典最凶时,大义凛然地说“把最重的病人送到我这来”。

因为他觉得,那是他的使命。非典时期,67岁的钟南山曾经连续工作整整38个小时。最后查完病房走出来时,他感到天旋地转,因过度劳累而病倒。他发烧,乏力,甚至出现了肺炎。但他自己观察体会,觉得不是非典,就把自己隔离在家,在门框上钉一枚钉子挂水。几天后,症状消失,他立刻回到医院,继续投入战斗。

没有人要求他,是他自己发自内心地愿意有此担当。

一颗救世之心,一腔赤子热诚。

一身高超医术,一片赤胆忠心。

有这样的人替我们负重前行,是全体国人的幸运。

《人民日报》微博这样评价他:

84岁的钟南山,有院士的专业,有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一路奔波不知疲倦,满腔责任为国为民,的的确确令人肃然起敬!

的确。所谓医者,妙手仁心。这世上缺回天的妙手,更缺无畏的仁心。钟南山二者兼具,所以,举国敬仰。

如今,武汉疫情牵动了亿万百姓,而一句“看到你,我心里就踏实”,就是最大的赞美和信任。而钟先生,也配得上这赞美,这信任。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文章评论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