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轼:经学名士修海塘

更新时间:2017-12-22 21:00:21 来源: 作者: 浏览4042次 文字大小:

朱轼(1665—1737年),字若瞻,号可亭,江西高安人。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重臣,经学家、文学家,做过乾隆皇帝的老师。有德政,以清廉审慎出名。任浙江巡抚时,首创“水柜法”修筑海塘,为治理沿海水患作出了重要贡献。

清代,江、浙两省乃漕粮主要产区,因此修建海塘工程、保护沿海地带特别是钱塘江口沿岸的富庶土地,就成了清政府政治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内容。但是,海宁、上虞一带向来多海患,百姓损失惨重。在元代、明代筑堤塘,堤基尽是浮沙,经常崩塌。朱轼上任伊始便进行巡视,回来后连夜上疏朝廷,请求修建钱塘江海塘。他经过多次实地考查和认真的反复研究,最终认为只有才用“水柜法”筑石堤,才能保持不崩塌。所谓“水柜法”就是用松树、杉树等耐水木材,做成长丈余、高四尺的水柜,内塞碎石,横贴堤基,使其坚固。再用大石高筑堤身,附堤别筑坦坡,高度大约为堤身的一半,仍以木柜为主,外面砌巨石二三层,用来保护堤脚。雍正二年(1724年)七月,钱塘江潮水几乎冲毁了两岸的全部土石塘,而朱轼主持修建的石塘则完成无损,成为以后兴建海塘的样板。同年,担任史部尚书的朱轼又受命勘查江苏、浙江两省的其他海塘。次年提出了整治维修方案,计划对多处海塘进行重修兴建。朱轼的建议获得批准,“下部议行”。

雍正三年,海河流域大水,七十余州县被淹。雍正皇帝派朱轼协助怡亲王主持治水。他们认为:“水聚之则为害,而散之则为利;用之则为利,而弃之则为害。”决定在治河的同时,着重兴办水利营田,分散用水,从而达到治水的目的。第二年,他们在今天的滦县和玉田县等地试种水稻150多亩。随后,百姓纷纷效仿,并获得丰收。随后,朱轼等人又采取一系列奖罚措施,调动了地方兴修水利的积极性,水利营田得到迅速推广。到了雍正七年,畿辅地区共开垦水田6000多顷,加上雨水比较均匀,因而连年丰收。农民安居乐业,一派喜人景象。畿辅水利营田对开发海河流域水利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繁荣之景也仅仅持续了四年。雍正八年,朱轼兼任兵部尚书,署翰林院学士与总理营田,由于年老多病,力不从心,水利营田也就停滞不前了。雍正九年经过核查,放弃了部分水源不足的耕地。到了乾隆初年,由于缺乏领导,水利营田便逐渐衰败。清代晚期,又有人小范围推广水田,但由于当朝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加之水源短缺,水稻种植始终难以大面积推广。

乾隆元年(1736年),朱轼病卒。因他治水有方,政绩斐然,品行端方,学术醇正,在其病中皇帝曾亲临探视,死后被追封为太傅,谥“文端”,入祀贤良祠。另外,朱轼在救济灾民、安定社稷、巩固边疆方面,也都作出了杰出贡献,成为流芳千古的一代名臣。(熊金)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文章评论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

    热门文章

    汤绍恩与三江闸

    汤绍恩与三江闸

    三江雄闸泽千秋三江闸是我国古代最大的滨海砌石结构多孔水闸。位于绍兴城北16公里处,由明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