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朝,那些不可不知的治黄之策

更新时间:2015-06-25 17:38:00 来源: 作者: 浏览2172次 文字大小:

乾隆朝,那些不可不知的治黄之策

可能是冥冥中的缘分,注定让我与这本尘封了30余年的《乾隆朝治黄情况简介》油印册子相遇。因为这份缘,我有责任让更多的人了解它,遂择要梳整以助观览。

——题记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是清朝的第六位皇帝,年号“乾隆”,其25岁登基,在位60年,禅位后又任3年多太上皇,实际行使国家最高权力长达63年有余。其主要成就有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平定大小和卓、发展汉学、整饬吏治等。而对于一名黄河人来说,更为看重的还是那些兴修水利,特别是行之有效的治黄之策。

一、木龙工程

木龙工程为埽坝的一种,始建于乾隆五年,建造者为效力河员李昞,在黄河上沿用百年,于道光朝失传。该工程在黄、运交汇处建造,系用木料绑扎而成,半浮于河面,为透水浮体坝。一般长度三十至五十丈,宽四至七丈,高七至十一层,用绳缆牵系,固定于河岸木桩上,用支杆撑出,成挑水坝形式。该坝有导溜外移、落淤还滩的作用,并可拆开搬迁于别处,一料反复使用。

二、缓坡乱石埽

乾隆朝末期,河督吴嗣爵在徐州石岸工段抛石巩固坝根,开始筑做乱石坝,并将坝面坡度由陡变缓。在此基础上,嘉庆十一年,河督徐端把缓坡乱石埽之法用于洪泽湖护坡,他明确认识到石工坡度与抢险的关系,曾在奏折中提到:“盖缘高堰石堤,系层层直砌,壁立二丈之高,是以一经风浪击撞坍卸。今将壁立之长堤,护以斜铺碎石,石堤与坦坡相互依籍、表里为用,石碎则水到无力,坡坦则浪激不高,夷险顿殊,足资永久。”缓坡乱石坝稳定性能好,可削减水流冲击力和出险机率,节省治河经费,可算是石坝的一次改革。

三、兜袖合龙法

此为堵塞决口的一种举措。乾隆四十三年仪封决口,因土质沙、跌塘深、溜势猛,久堵未能合龙,当时创兜袖合龙法。顾名思义,就是合龙上下坝并不像常用之法那样对头进占,而是上坝偏向河心挑托溜势,下坝则里收避溜,像袖手一样交错进占,待交错重叠后,金门溜势转轻时相机合龙,如此则易于堵复成功。

四、退修南堤

乾隆四十六年,仪封县青龙岗(今河南兰考境,旧址在黄河北岸)合龙时,三合三决,无计可施。皇帝曾示意堵口大臣阿桂于口门上游南岸适当地点,乘大汛时秘密掘堤,人为造决,使青龙岗堵干口,然后再堵复上游决口。但碍于舆论,未敢轻率行动。最后采取退修南堤之法,于旧南堤背河开挖一百七十里长的引河,与大河接通,在口门上湾引河头处导溜,使大河改走引河,水势就下改河成功,北岸青龙岗口门方得断流合龙。决口淹没所造成的灾情,全由国家赈济解决,朝廷要求“不使一夫失所”。

五、设立水志

乾隆二十二年传上谕,要求黄、运、湖各分洪口均设立石做水志(水尺),并明确规定了各处的分洪水位。例如:徐州水志一丈一尺五寸,为黄河分洪水位;高堰水志一丈五尺,为洪泽湖分洪水位等。分洪口以下都有引河导水入海或入湖。分洪工程启闭和引河清淤统由国家负担;引河两岸堤防民修民守;分洪造成的淹没灾害由国家赈济抚恤,与黄河决溢受灾相同。

六、走溜放淤

清档记载放淤系古法,古自何时未作说明。乾隆朝最早的记载是直隶河道总督顾琮于乾隆四年三月在奏折中说:“臣于上年令天津道陈宏谋率王弘道,将旧有月堤加高帮厚,试行放淤……淤平者二十余段,缕堤月堤连成一片,极险之工化为极平。”江南河道总督(简称河督、总河)高斌于乾隆十八年七月在奏折中说,桃源厅南岸颜家庄险工溜势凶猛,“埽工冲击,堤已将塌透,危险至极”。在危急时刻,将堤就近挖透,放水入塘(靠月堤挡水),待口门塌定之后,堤头加以裹护,塘内进水与大河水位相平时,溜势转缓,以水戗水,很快将二百六十多丈深塘一次淤平。乾隆二十二年,江南副总河嵇璜在张家瓦房、朱家海二险工放淤成功,乾隆深为赞许,并批示:“放淤亦治河之一法,此系谁为者,详查奏来。”此后各地险工亦有放淤之举,均获成功。从当时的放淤图来看,有月堤充作围埝,有进黄口和出清口,为走溜放淤,见效很快。

七、裁湾取直

清代常于河势坐湾威胁堤防时,采取开挖引河裁湾取直的办法,暂时改变河势溜向,避免出现新险工,当时列为治河之一策。清口、九里岗等许多河湾均曾作过裁湾工程,但河不会永远走直,裁湾只能暂避一时,并非长久之计。

八、河道疏浚

清代有些议论也提到黄河病因在于泥沙多、善淤积,因而阻滞水流、壅高水位,导致漫决。有些河督也比较注意探测河床的淤积情况,但苦于没有良策,只好采取疏浚措施。当时的疏浚方法有二:一是挑挖。趁决溢时机,将口门下游河道挑挖深通,清除淤沙。对黄、运交汇区,常封坝清淤,用挖出的土方就近筑堤,一举两得。二是器械疏浚。在黄河上曾使用浚船铁扫帚法,将河底泥沙挠起,企图籍水流的力量冲走,但因水流平缓无甚效果。

九、蓄清刷黄

清代黄、运两河的交汇处在清口(今江苏清河),并与洪泽湖相通,此处建有束清御黄工程及运河穿黄的一系列闸坝等。当洪泽湖水位高于黄河时,将束清御黄坝拆开,放清水会黄东流,冲刷清口及以下直到海口的黄河河道。据档案记载,常能把河槽刷深数尺。当黄河水位高时,则封闭御黄坝,阻止黄流倒灌淤塞运道和洪泽湖通清口的出路。有时会开启王营减坝分泄洪水,降低黄河水位,以防倒灌,同时便于湖水畅出清口会黄东流。黄河能在此道行走数百年,而且运道保持不废(元代曾一度改为海运),蓄清刷黄之策发挥了一定作用。

十、塞支堵串

乾隆朝时的治河人员颇重束水攻沙之法,认为“溜分则势缓,势缓则停淤”、“河槽淤垫则河病生”,同时,支河走溜有时会直接威胁堤防,所以堵塞支河串沟是一项既定治河之策。方法是在支河进水口附近筑土坝截断支河,有时要筑数道,水深的地方还要用秸料做防风,防止风浪撞击土坝。经过大汛漫滩,堵截土坝仍能保持完好,并且使支河淤垫的,主要官弁可循例得奖。另于乾隆三年时,开始在串沟植柳挂淤,河督白钟山曾为此上书请奖。

十一、植树植苇

乾隆朝的河官比较重视植树植苇。他们认为,树根交盘于土壤中,可耐水流冲刷,丛柳还可防止风浪袭击堤身,柳杨枝干和苇料都是抢险做埽不可缺少的料物,沿河种植便于就地取材。乾隆七年,河督白钟山曾请准将河南沿黄废地收归公有,令官民种苇,一年就从废地中收苇一百三十万斤。乾隆二十五年,江南河督张师载令各厅营在黄河大堤堤肩植树,要求天旱浇水,枯死补栽,限期以内完不成任务者受处分。乾隆四十八年曾发布上谕,要求大堤种柳,并禁止近堤取土。为鼓舞植树的积极性,还规定了奖励制度,如乾隆二十六年,山东按察使捐栽杨树四千棵,按例加二级;三十六年曹县知县单志京捐栽苇草有成效,例加一级等。

十二、堤防捕害

害兽于堤身造穴,对堤防危害甚大。捕捉獾狐等害堤动物原为黄河旧制。清代,大堤由堡兵分段驻工,负责堤防管理捕捉害兽。乾隆七年,河督白钟山订立捕害章程,改为每汛(“汛”为黄河基层管理机构,相当于现在的管理段)设獾兵两名,招收有经验的獾户充当,专司捕獾。凡捕獾一只,汛兵给银五钱,獾户给银一两,割耳尾交验,此举大大提高了捕害积极性,对消灭堤身隐患起到一定作用。

此外,乾隆朝时还勘察海口、探寻河源,加培堤防、分泄洪水,引黄灌溉、引黄济运等,积极寻求黄河运动规律,实施除害兴利之举,在黄河治理史上留下了宝贵足迹,为后世治河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秦素娟)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文章评论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

    热门文章

    涵管分类

    涵管分类

    涵洞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很多种。按建筑材料可分为砖涵、石涵、混凝土涵、钢筋混凝土涵;..[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