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水利文学 -> 诗歌 > 正文

话说中国唐诗之首《黄鹤楼》

更新时间:2019-11-08 10:55:26 来源:曹宗国   随笔 作者:曹宗国 浏览1667次 文字大小:


   中华书局2011年9月版的《唐诗排行榜》,崔颢的《黄鹤楼》被选择为“唐诗排行榜”第一名。据称这是一批搞接受美学的专家,根据古往今来被刊印、被评点、被收入诗选或文学史、成为论文的主题与出现在网上的频率,进行精确的数学与统计学的计算的结果。这种排行的方法着重的是转播与关注程度,不一定能说明这首诗的思想艺术水平就数唐诗第一,但其中的原因还是值得探究的。应该说,崔颢的这首诗一出来就是比较受人推崇的,传说李白的佩服就是明证。大家知道,李白是个恃才傲物的人,平生是很少佩服别人的诗作的,但他游黄鹤楼时却望而却步,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虽然只是传说,但李白确实没有留下咏叹黄鹤楼的诗是事实,他只是在南京套用《黄鹤楼》的韵脚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这可以说明,崔颢的这首诗当时在社会上就比较受欢迎。


   但我认为这首诗后来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是在流传中经过不断修改的,最重要的还是得力于金圣叹的“篡改”。人们大多以为现在看到的《黄鹤楼》是崔颢的原创,其实不然。近年来人们发现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敦煌诗卷”中,就有崔颢的《黄鹤楼》一诗,那文字与现在的版本有所不同。武汉大学历史学博士刘文祥认为“敦煌诗卷”存放年代最晚不超过宋代,应该是崔颢《黄鹤楼》的原作。而诗歌评论家李元洛认为,现在流行版本的崔诗,是被明末清初的文学批评家金圣叹“篡改”了的。这两位专家讲得有根有据,还是值得采信的。我们且把敦煌版和现代版都列出来大家看看:



崔颢《黄鹤楼》“敦煌诗卷”为:


昔人已乘白云去,兹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春草青青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在?烟花江上使人愁。



今天广为流传版本为: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两相比较,我们不得不承认金圣叹确实是把这首诗“篡改”得更高妙了。比如原作首句是“昔人已乘白云去”,金圣叹根据明代就已经出现“昔人己乘黄鹤去”的版本,决定更改原来的“昔人已乘白云去”,确定为“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懂律诗的人都知道,这样一来就有点问题,前三句就连续出现了三个“黄鹤”,显然犯了律诗词句不得重复的忌讳。但金圣叹胆识过人,他不拘泥于俗套,断然“篡改”,使其定格于朗朗上口如行云流水的“浩浩大笔”,终于得到后世读者的广泛认同。


   此外,金圣叹还将“春草靑靑鹦鹉洲”改为“芳草萋萋鹦鹉洲”,这“萋萋”就比“靑靑”传神多了。他还将“烟花江上使人愁”改为“烟波江上使人愁”,“烟花”改为“烟波”,加强了浩茫的苍桑感,大大提高了原诗的意境。可以说,金圣叹是把这首诗改得更好了,因而才进一步提高了它的点击率和流行度。当然,一首诗的流行和关注度,最根本的还得靠思想艺术性。那么,崔颢的《黄鹤楼》经过金圣叹“篡改”之后,在思想艺术上究竟有什么出类拔萃的特色呢?


   王蒙曾经谈到过这首诗,我认为他的感受还是比较确切的。他说,开头四句写得平顺,像口语,但它有纵深感,沧桑感。不是中国这样的古老文明国家的诗人,是不会有这样的四句诗的。黄鹤不返的故事里包含着许多往事,许多怀念与记忆。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记忆的民族,是一个往事千姿百态的民族。而晴川历历、芳草萋萋历历在目,这是中华长江流域的亲切地貌,是诗人对中华大地的眷恋。结尾日暮乡关波浪如烟,看不到故乡了,崔颢有游子之叹了。眷之深,恋之诚,也就会忧之弥漫而思之牵心动情了。


   总的来说,我认为崔颢的《黄鹤楼》的高妙之处,是写出了一种超越时空的人间乡愁。这种乡愁如同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的巨大孤独感一样,是一种弥漫于宇宙人寰的博大通感,所以它被排行为唐诗之首。(曹宗国   随笔)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文章评论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