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水利文学 -> 散文 > 正文

【水缘文学•散文随笔】抒写红旗渠||白海莲(甘肃)

更新时间:2023-11-26 20:38:18 来源: 作者: 浏览141次 文字大小:


文/白海莲

千里迢迢乘火车又转换汽车奔赴一个地方——红旗渠。走近了红旗渠就走进 了太行山区,抬头仰望,这里的山形地貌是那样的壮观雄 浑。据同路人说位于太行山区的石板岩镇桃花谷是美术学院师生及美术爱好者写生画画的常驻地。山势巍峨起伏连绵的确让艺术家们的眼光在此发现了壮美的美学价值,其美学价值就象一座富矿而取之不尽。世世代代生活在太行山区并散居於太行山区各个村落的人民可说是幸福的,她们正如诗人陶渊明所写的那样“不戚戚于贫贱,不及及于富贵”。“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又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所描写的人生的大自在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然而他们又是不幸的,他们的生活受着水的制约,一切靠上天恩赐。世世代代忍受旱灾——旱魔的威胁,一旦出现旱情久旱无雨太行山人民生活便十分艰难生存环境脆弱,不堪一击。在建造红旗渠事迹展厅里听到因水而要了人命的事深深刺痛了我的心,一位新嫁过门的媳妇去挑水快进门时摔了一跤将桶中水泼洒一地自悔而悬梁自尽。旱灾年间,家家户户背井离乡逃荒要饭······。1960年在毛主席大兴水利建设思想的指引下,林县县委将目光瞄向了水资源丰富的漳河,县委召开会议决定将漳河水引到林县来,红旗 渠这一伟大的水利工程从此诞生了。林县人民苦干十个春秋用血汗修筑成了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
全长1500公里的所谓人工 天河,开挖于山体之上,山,是什么样的山——石山,要穿山渡谷运用山势必须炸石开路。没有任何机诫设备仅仅是炸药和钢锤,在建设红旗渠事迹展厅我看到用红绸绑在一起的钢锤。感慨啊!这一个个钢锤就象一个个功勋卓著的战士,它凝结了十万林县修渠人的心血。思绪万千,这钢锤如果没有足够的人和正确的人使用不过是废铁一堆。
逢山开路依山势引水谈何容易。红旗渠修建之初恰逢国家三年自然灾害,劳动者吃不饱饿着肚子苦干。据展厅讲解员讲有一支青年突击队捞水草充饥,队员们面部发亮浮肿仍不停歇地苦干。他们心中有一个执着的目标——建成水渠让家乡来一个反天覆地的变化,造福子 孙。在展厅观看留下来的旧照片,一个个朴实的身影,一张张憨憨的带着笑容的面庞,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丝毫没有看出有什么艰难困苦。展厅的实物和照片把我们带入了那个时代,又仿佛一泓清泉冲洗着我的心智。人只有无私无畏才活得既充实又快乐。
走到渠边躬下身用手摸一摸砌就的石砖,一块块石砖整齐划一严丝合缝,这个工艺真让人叹服。手工凿出的石砖方方正正规格统一象计算机设计好机器模具压出来似的。石砖上留下了无数石匠们日以继 夜凿下的线条。人力天工,可说是中国农民千百年来智慧的结晶。放眼望去,一渠绕群山。由一块块石砖砌就的水渠逶逸婉蜒型成人工天河,这是一条真正的人工天河。渠水清澈,在午日阳光下亮闪闪的。我听到了哗哗的流水声,认定那是在歌唱,是赞美的歌声,林县人民因这渠水而生活美满幸福。几千年了,人们面对 旱情旱灾除了忍受还是忍受无力回天。只有新中国只有毛泽东时代解决了这一重大难题,红旗渠就是一座丰碑。2000年前修造的郑国渠至今灌溉着万亩良田,我相信,红旗渠也必将延续2000年。
2023年11月10日
本文系水缘文学(ID:sywxwk原创首发,作者:白海莲


作者简介



作者:白海莲,女,系国网甘肃省电力培训中心教师,现退休。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文章评论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