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水利文学 -> 散文 > 正文

【水缘文学•散文随笔】榆皮面儿​||孙安财(山东)

更新时间:2023-10-20 21:54:25 来源: 作者: 浏览152次 文字大小:

榆皮面儿

文/孙安财
七八十年代,经济条件滞后,人们的生活紧张,自然环境差,大都过着粗茶淡饭的日子,有一种天然无污染的植物食品调和剂,是大多家庭必备,它是用榆树杆内皮和树根皮,晒干切成段备用,然后再用石磨磨碎,用箩筛除渣而得的面——就是榆皮面儿!
每逢一大早或吃饭的空当,街上总能听到一个中年妇女的叫卖声,谁要榆皮面儿、谁买榆皮面儿……嗓音独特而悠然自在的叫卖着,她的胳膊胕上挎着个柳条编的小箢子,上面放着一杆手提盘式十六两小秤,下面约有多半袋榆皮面儿,秤盘旁边掖着一沓书纸、报纸或书写过的本子纸,要榆皮面儿量少的用纸包上,这就是她的营生,靠卖榆皮面儿赚点零花钱贴补家用,卖榆皮面儿的都是勤快人,看到谁家刨榆树卖,她免费给人家刮树皮,丢掉老树皮,要内里的嫩皮和根部皮,这地方的树皮粘性特别大,口感粘甜无其它异味,适合地瓜黑面增筋,改善面粉调和易抱团,是擀面条包饺子的必备用品。卖榆皮面儿的大婶,看她的个子不高身体瘦小,两只眼睛小而神,脸部呈枣褐色,满脸的沧桑岁月,性格外向且泼辣,头上包着一条蓝边白色毛巾,上身穿着蓝色疙瘩扣大襟粗布褂,下身穿着粗布黑色挽腰单裤,脚上穿着一双自己捺的粗布手工布鞋,说话幽默风趣又搞笑,碰到路人或熟人,总是热情的打着招呼,嘴里喊着三叔二大爷她大哥、嫂子妹子还有大兄弟,她从来是不笑不说话,性格开朗大方,脸上总是带着甜美的笑容,随时不忘吆喝着她的榆皮面儿,唱到:榆皮面儿、榆皮面,买回家去好做饭,巧妇难做无米的饭,没有榆皮面儿好难调面团,在家里擀面条包饺子,都得掺上咱家的榆皮面儿,筋到韧性不断裂,面条下锅汤儿清,包上饺子不露馅儿,榆皮面儿做用大,家家都快买回家,做的饭儿人人夸。言道是卖杏的说杏甜,卖瓜的都喊着个儿大,巧嘴如簧唱着说,吸引着众家媳妇儿来围观,真的是买卖不成话不到,自家娃儿都会自家夸,走街串巷招揽着生意,听到叫卖的声音,家庭主妇大多数会赶来,端瓢的拿碗的还有拿着布袋的,都会前来捧场买一点回去,以备日后之需,擀面条包饺子掺进地瓜面里真的是好用爽滑。
乡村的主要食粮是地瓜干,在当时生活中地瓜唱主角,地薄也高产充饥裹腹的最佳食物,地瓜有很多种吃法,蒸地瓜、煮地瓜干、地瓜干还能磨成地瓜面,加工的食物有黑窝窝、饸饹面、小黑面鱼儿,烤地瓜外焦里嫩,软糯香甜可口,咬一口唇齿留香,肉色像鸡蛋黄一样鲜美,是最好的美味吃法,但是这种吃法费时又费力,又受到季节的限制,不像现在四季皆有。吃法最多的还是耐储存的地瓜干、地瓜面,那时候细粮白面少的可怜,只有过年过节才能吃到,棒子面也不多,想吃面条得用地瓜干黑面做,可地瓜面又没有面筋韧性差,所以擀黑面条一般是擀不成的,也不知道谁最早发现的,用榆树皮加工成榆皮面儿,掺进地瓜面里增加筋到韧性,面团加工时省劲又好用,口感细腻光滑,是谁发现的这事已无从知晓无法考究,擀面条包黑面饺子时放进地瓜面内一小撮,能有效地改善地瓜面的韧性筋到,喝上一碗葱花清汤黑面条,真的是另有一番滋味,回想起小时候的这道吃食,让我回到了童年,好想再吃上一碗黑面条,体验一下过去的生活,感受人生滋味。
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现在的榆树栽植的少多了,村外路边很少看到,现在的榆树皮都用做香的原料了,在街上再也听不到卖榆皮面的声音啦,餐桌上再也难看到地瓜面面条,这是时代的产物,也很难吃到掺榆皮面儿的面条和饺子啦。
本文系水缘文学(ID:sywxwk原创首发,作者:孙安财


作者简介




个人简介:作者 孙安财,笔名曙光,山东聊城莘县人,部队转业,现文化部门工作,现山石榴签约作家。曾在《山石榴》《黄河风文苑》《鲁西诗人》《中国乡村》《当代文学家》《作家故事》《三秦文学》《首都文学》《当代精英文学》《辽宁文学》《诗文艺》《奉天诗刊》《齐鲁诗刊》《西府文学》《东昌文学》《乡韵文学》夕阳红报发过作品。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文章评论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