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水利文学 -> 散文 > 正文

【水缘文学•散文随笔】那年六一正青春||把玉明(甘肃)

更新时间:2023-06-03 22:18:11 来源: 作者: 浏览262次 文字大小:
那年六一正青春
文/把玉明
那年六一,教龄不到一年,红红火火过六一,热热闹闹迎喜庆。
像过年一样,学生们激动,我比他们还激动,激动的有点冲动。我还是个学生,刚从学校走出不久的学生,也是个憨墩墩的大娃娃,确又是一位看啥都新奇的老师。老师带着学生教,娃娃领着娃娃闹。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民经济尚在复苏阶段,持守田园土地的广大农村,一年里热闹不了那么几天。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堪称是村之大事,闹事和喜事。
当时的农村学校,尽管条件落后,一套锣鼓镲器材还是有的,只不过珍贵着像过年的新衣服,要紧的锁在柜子里,由校长专管。记得我所在的歇地沟小学,唯一能上锁的办公设备,便是一个盛面柜。平时,我们是摸不上这宝贝三兄弟的,那是用红绵扣布里外三层裹抱入柜的。
六一前一个月,宝贝三兄弟该露脸面世了。一声锣响,传透时空,响彻云霄,激动的连空气也热泪盈眶。紧接着一声镲响,振耳发聩,拔人心肺。平日里寂静的山乡村野,在两声锣镲的震撼之下,喜庆之气顿生,热闹氛围满满,连放牛羊的后生们都拔腿往学校狂奔。接下来的鼓韵,由低到高,由近而远,起伏有致,张驰有度。时而短促,时而绵长,时而起伏翻滚,时而玉珠落盘。如滚滚春雷,响彻云霄;似滔滔江水,汹涌而来。阵阵鼓点敲出了童年的快乐和幸福。一面大鼓撼动村落,波及山野,都如此神威了,如果三兄弟共同齐奏,势必有排山倒海之势,千军万马之威。
锣鼓之声能撩拨心肺,也能助兴提神,营造气氛上,较之现如今的广场舞、蹦迪、热巴来的直截。
三件宝贝中,鼓应该是“老大”,也是先锋。鼓打的好的人,叫师傅和先生。这个村子是有文化底蕴的,听本村老师们说,早些年,逢年过节村里就唱大戏(秦腔),闹社火。大集体时代的腰鼓队、秧歌队,在人民公社夺过冠呢。
锣鼓一响,村人不管忙闲,都聚拢到校园。那时候,几乎没有校门,敞门敞院,进出自由。遇上六一这种喜庆的日子,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是该露两手的时候了。师傅不出手,谁也不敢先上手。记得鼓点名为《八盘》《十番》(当地人的传统叫法)的打法,算是启动六一的开场白。但见师傅在鼓边“梆梆”两声,鼓槌高举在空,等后爆发的那一瞬间里,两个后生早已左边锣,右边镲,恭候待命,一瞬间,人们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上了。梆声一落,三乐器五音齐奏,同振共呜,像一场轰轰烈烈的冲锋,又好似一种静如止水的等待,每个人都沉静在锣鼓幻化的魔音里,想无所想,思无所思,全都被安静地融入到汹涌的,锣鼓轰鸣的浪涛里了。鼓声落定时,一片沉寂,半响,我才回过神来,详细打量打鼓的师傅来,他不就是在校门前阳哇旮旯里,懒洋洋晒太阳的,连我都懒得搭理的罗老汉吗?
一通鼓乐表演下来,该老师们排练节目了。那时候,学校教师少,学生多,一般农村小学仅五六个老师,学生多达二三百人,过六一,过的是热闹红火,也过的是开心快乐,至于节目,老调重弹的多,新鲜潮流的少。好在有个录音机,还是校长家用的,拿来供五个年级使用。编排的节目种类简单,就是些独唱,合唱,简易的舞蹈。所有的歌舞都是凭空想像的,瞎编的,反正观念上认为越花哨越好看。一曲《北京的金山上》的藏族舞蹈,当年演过此年重,此年重罢再年上,就像热剩饭一样,年年重复着。可围看的村民乐此不疲,拍手叫绝,传递出的一阵阵掌声和欢呼,是对老师和同学们的极大鼓舞。
年代的限制,过个六一,既没有参考,又不懂专业;既没有道具,也没有舞台,连基本服装都没有,上白下蓝的装饰,就算是表演服了。当时,我以教师的身份,第一次组织本班学生编排六一节目,既无经验,也无艺术细胞,正在一愁莫展之际,所代四年级班上的一位女生,自荐她妈能跳会唱,说年年六一来帮忙。学生也能出主意,帮大忙,解我燃眉之急。后来,才知道能歌善舞的,在这个村子里不只是她妈一人。
这个村子崇尚文艺,也喜好拳道。文艺方面虽凑合,可拳道上不可小视。村子里有两位年代里讨难的落户者,不说身怀绝技,却也是一身的功夫。什么《虎步展》《二展》《小洪拳》《长拳》等拳路,在他们身上如行云流水一样自然流畅,还有叫不上名的五尺棍法,一通表演下来,不是赞不绝口,而是唏嘘不已。后生们几乎没有不会几道拳法的,就连我也在有月的夜晚,跟着练拳。有道是近朱着赤,近墨者黑,我在一年的历练中,也能“上窜下跳”了,只可惜后来没能坚持下来。
在这个村子,六一节目排练,不是学校孤立承办的,是全村人集思广益,出谋划策,精心编制的,是集体的结晶。功夫不负有心人,那一年,在全乡六一汇演中,我所在的歇地沟小学,以秧歌和拳道两项表演,夺得了全乡第一的好成绩。
我还记得,那年六一赴乡政府参加汇演时,村子里有手扶拖拉机的人们,老早就把车停在学校门前,等待老师及参加演出的学生们整装待发。当进入乡政府街道时,身着白衬衣,蓝裤子的学生腰鼓、秧歌队,就在街面上打响扭开了,十里八乡的村民,参会的学生和老师们,围着里三层外三层。那阵势,不亚于后来省上送文化下乡的场面。至今记忆犹新。
今天是六一节,我们天祝县庆“六一”主题队日示范活动,在我所在的城关二小,以“学习二十大·争做好队员”的氛围中拉开了帷幕。整个学校偌大的塑胶操场上,彩旗飘飘,锣鼓阵阵,管弦乐队,精彩出场,列队少年,意气奋发,鲜花与笑脸相映,歌声与笑声齐飞。
壮观呀!今景难以昔比,今朝更胜往昔。
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六一节,年年过,岁岁新。过期的是光阴,不过期的是童心,愿正在六一的同学们,和围着六一转的老师、家长们,童心永驻,年轻永存,快乐永在。

初稿:2023年6月1日

二稿:2023年6月20日

本文系水缘文学(ID:sywxwk原创首发,作者:把玉明


作者简介



把玉明:甘肃省武威市人,在职教师,热爱生活,喜好读写。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文章评论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